linux文件系统管理
一、硬盘结构
1. 硬盘的逻辑结构
每个扇区的大小事固定的,为512Byte。扇区也是磁盘的最小存贮单位。
硬盘的大小是使用“磁头数×柱面数×扇区数×每个扇区的大小”这样的公式来计算的。其中磁头数(Heads)表示硬盘总共有几个磁头,也可以理解成为硬盘有几个盘面,然后乘以二;柱面数(Cylinders)表示硬盘每一面盘片有几条磁道;扇区数(Sectors)表示每条磁道上有几个扇区;每个扇区的大小一般是512Byte。
2. 硬盘接口
- IDE硬盘接口(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,并口,即电子集成驱动器 )也称作“ATA硬盘”或“PATA硬盘”,是早期机械硬盘的主要接口,ATA 1 3 3硬盘的理论速度可以达到133MB/s(此速度为理论平均值),IDE硬盘接口
- S ATA接口(Serial ATA,串口 )是速度更高的硬盘标准,具备了更高的传输速度,并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。目前已经是S ATA三代,理论传输速度达到600MB/s(此速度为理论平均值)
- SCSI接口(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,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)广泛应用在服务器上,具有应用范围广、多任务、带宽大、CPU占用率低及支持热插拔等优点,理论传输速度达到320MB/s
二、文件系统
1. Linux文件系统的特性:
- super block(超级块):记录整个文件系统的信息,包括block与inode的总量,已经使用的inode和block的数量,未使用的inode和block的数量,block与inode的大小,文件系统的挂载时间,最近一次的写入时间,最近一次的磁盘检验时间等。
- date block(数据块,也称作block):用来实际保存数据的(柜子的隔断),block的大小(1KB、2KB或4KB)和数量在格式化后就已经决定,不能改变,除非重新格式化(制作柜子的时候,隔断大小就已经决定,不能更改,除非重新制作柜子)。每个blcok只能保存一个文件的数据,要是文件数据小于一个block块,那么这个block的剩余空间不能被其他文件是要;要是文件数据大于一个block块,则占用多个block块。Windows中磁盘碎片整理工具的原理就是把一个文件占用的多个block块尽量整理到一起,这样可以加快读写速度。
- inode(i节点,柜子门上的标签):用来记录文件的权限(r、w、x),文件的所有者和属组,文件的大小,文件的状态改变时间(ctime),文件的最近一次读取时间(atime),文件的最近一次修改时间(mtime),文件的数据真正保存的block编号。每个文件需要占用一个inode。
2. Linux常见文件系统
文件系统 | 描述 |
---|---|
ext | Linux中最早的文件系统,由于在性能和兼容性上具有很多缺陷,现在已经很少使用 |
ext2 | 是ext文件系统的升级版本,Red Hat Linux 7.2版本以前的系统默认都是ext2文件系统。于1993年发布,支持最大16TB的分区和最大2TB的文件(1TB=1024GB=1024×1024KB) |
ext3 | 是ext2文件系统的升级版本,最大的区别就是带日志功能,以便 在系统突然停止时提高文件系统的可靠性。支持最大16TB的分区和最大2TB的文件 |
ext4 | 是ext3文件系统的升级版。ext4 在性能、伸缩性和可靠性方面进行了大量改进。ext4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,比如向下兼容ext3、最大1EB文件系统和16TB文件、无限数量子目录、Extents连续数据块概念、多块分配、延迟分配、持久预分配、快速FSCK、日志校验、无日志模式、在线碎片整理、inode增强、默认启用barrier等。它是CentOS 6.x的默认文件系统 |
xfs | XFS最早针对IRIX操作系统开发,是一个高性能的日志型文件系统,能够在断电以及操作系统崩溃的情况下保证文件系统数据的一致性。它是一个64位的文件系统,后来进行开源并且移植到了Linux操作系统中,目前CentOS 7.x将XFS+LVM作为默认的文件系统。据官方所称,XFS对于大文件的读写性能较好。 |
swap | swap是Linux中用于交换分区的文件系统(类似于Windows中的虚拟内存),当内存不够用时,使用交换分区暂时替代内存。一般大小为内存的2倍,但是不要超过2GB。它是Linux的必需分区 |
NFS | NFS是网络文件系统(Network File System)的缩写,是用来实现不同主机之间文件共享的一种网络服务,本地主机可以通过挂载的方式使用远程共享的资源 |
iso9660 | 光盘的标准文件系统。Linux要想使用光盘,必须支持iso9660文件系统 |
fat | 就是Windows下的fat16文件系统,在Linux中识别为fat |
vfat | 就是Windows下的fat32文件系统,在Linux中识别为vfat。支持最大32GB的分区和最大4GB的文件 |
NTFS | 就是Windows下的NTFS文件系统,不过Linux默认是不能识别NTFS文件系统的,如果需要识别,则需要重新编译内核才能支持。它比fat32文件系统更加安全,速度更快,支持最大2TB的分区和最大64GB的文件 |
ufs | Sun公司的操作系统Solaris和SunOS所采用的文件系统 |
proc | Linux中基于内存的虚拟文件系统,用来管理内存存储目录/proc |
sysfs | 和proc一样,也是基于内存的虚拟文件系统,用来管理内存存储目录/sysfs |
tmpfs | 也是一种基于内存的虚拟文件系统,不过也可以使用swap交换分区 |
三、常用的硬盘管理命令
1. df命令
1 | [root@localhost ~]# df –ahT |
2. du命令
1 | [root@localhost ~]# du [选项] [目录或文件名] |
u与df的区别:du是用于统计文件大小的,统计的文件大小是准确的;df是用于统计空间大小的,统计的剩余空是准确的
lsof | grep deleted”查看被删除的文件,然后一个进程一个进程的手工kill也是可以的
3. fsck文件系统修复命令
1 | [root@localhost ~]# fsck –y /dev/sdb1 |
4. 显示磁盘状态
1 | [root@localhost ~]# dumpe2fs /dev/sda3 |
5. 查看文件的详细时间
stat 文件名 查看文件的详细时间
1 | 例如 |
6. 判断文件类型
file 文件名 判断文件类型
type 命令名 判断命令类型
四、fdisk命令手工分区
1. fdisk -l
查看系统所有硬盘及分区
2. fdisk /dev/sdb进行磁盘分区(分区还没有分区号)
命令 | 说明 |
---|---|
a | 设置可引导标记 |
b | 编辑bsd磁盘标签 |
c | 设置DOS操作系统兼容标记 |
d | 删除一个分区 |
l | 显示已知的文件系统类型。82为Linux swap分区,83为Linux分区 |
m | 显示帮助菜单 |
n | 新建分区 |
o | 建立空白DOS分区表 |
p | 显示分区列表 |
q | 不保存退出 |
s | 新建空白SUN磁盘标签 |
tt | 改变一个分区的系统ID |
u | 改变显示记录单位 |
v | 验证分区表 |
w | 保存退出 |
x | 附加功能(仅专家) |
n—p主—-1分区号—- 1起始柱面—–分区大小+100M—–w
n—e扩展—2分区号—124起始柱面—-1024柱面(所有剩余空间都分配给扩展分区)
n—l逻辑—不用指定分区号— 124起始柱面—- +100M(指定大小)—–w
有时因为系统的分区表正忙,则需要重新启动系统之后才能使新的分区表生效。
1 | Command (m for help): w 保存退出 |
3. partprobe
强制重读所有分区文件,重新挂载分区文件内所有分区。这不是分区必须命令,如果没有提示重启,可以不执行,也可以重启系统
(Warning: Unable to open /dev/hdc read-write (Read-only file system). /dev/hdc has been opened read-only.
光盘只读挂载,不是错误,不用紧张)
如果这个命令不存在请安装parted-2.1- 18.el6.i686这个软件包
4. 格式化/建立文件系统(ext3是linux默认文件系统)
mkfs -t ext4 /dev/sdb1
mkfs -t ext4 /dev/sdb5
mkfs命令非常简单易用,不过是不能调整分区的默认参数的(比如块大小是4096), 这些默认参数除非特殊情况,否则不需要调整,如果想要调整就需要使用mke2fs命令进行重新格式化,命令格式如下:
1 | [root@localhost ~]# mke2fs [选项] 分区设备文件名 |
5. 建立挂载点
mkdir /disk1—————–/dev/sdb1 把sdb1打算挂载到/disk1目录中
mkdir /disk5—————-/dev/sdb5
6. 挂载
mount /dev/sdb1 /disk1
mount /dev/sdb5 /disk5
7. 查看
mount 查看所有已经挂载的分区和光盘
fdisk -l 查看系统分区
df 查看分区占用百分比
8 自动挂载
修改分区自动挂载文件
vi /etc/fstab 注意:此文件直接参与系统启动,如果修改错误,系统启动报错
/dev/sdb1 /disk1 ext3 defaults 1 2
第一列:设备文件名
第二列:挂载点
第三列:文件系统
第四列:挂载选项
第五列:1 是否可以被备份 0不备份 1 每天备份 2不定期备份
第六列:2 是否检测磁盘fsck 0不检测 1启动时检测2启动后检测
也可以使用UUID进行挂载,UUID(硬盘通用唯一识别码,可以理解为硬盘的ID)
- 这个字段在CentOS 5.5的系统当中是写入分区的卷标名或分区设备文件名的,现在变成了硬盘的UUID。这样做的好处是当硬盘增加了新的分区,或者分区的顺序改变,再或者内核升级后,任然能够保证分区能够正确的加载,而不至于造成启动障碍
- 那么每个分区的UUID到底是什么呢?我们讲过的dumpe2fs命令是可以查看到的,命令如下:
1 | [root@localhost ~]# dumpe2fs /dev/sdb5 |
或
1 | [root@localhost ~]# ls -l /dev/disk/by-uuid/ |
六、parted命令分区
我们Linux系统中有两种常见的分区表MBR分区表(主引导记录分区表)和GPT分区表(GUID分区表),其中:
- MBR分区表:支持的最大分区是2TB(1TB=1024GB);最多支持4个主分区,或3个主分区1个扩展分区
- GPT分区表:支持最大18EB的分区(1EB=1024PB=1024*1024TB);最多支持128个分区,其中1个系统保留分区,127个用户自定义分区
不过parted命令也有点小问题,就是命令自身分区的时候只能格式化成ext2文件系统,不支持ext3文件系统,那就更不用说ext4文件系统了(截止到CentOS 6.8还是这样,这里只是指不能用parted命令把分区格式化成ext4文件系统,但是parted命令还是可以识别ext4文件系统的)。不过这没有太多的影响,因为我们可以先分区再用mkfs进行格式化嘛!
一)parted交互模式
1 | [root@localhost ~]# parted /dev/sdb |
parted交互命令 | 说明 |
---|---|
check NUMBER | 做一次简单的文件系统检测 |
cp [FROM-DEVICE] FROM-NUMBER TO-NUMBER | 复制文件系统到另外一个分区 |
help [COMMAND] | 显示所有的命令帮助 |
mklabel,mktable LABEL-TYPE | 创建新的磁盘卷标(分区表) |
mkfs NUMBER FS-TYPE | 在分区上建立文件系统 |
mkpart PART-TYPE [FS-TYPE] START END | 创建一个分区 |
mkpartfs PART-TYPE FS-TYPE START END | 创建分区,并建立文件系统 |
move NUMBER START END | 移动分区 |
name NUMBER NAME | 给分区命名 |
print [devices|free|list,all|NUMBER] | 显示分区表,活动设备,空闲空间,所有分区 |
quit | 退出 |
rescue START END | 修复丢失的分区 |
resize NUMBER START END | 修改分区大小 |
rm NUMBER | 删除分区 |
select DEVICE | 选择需要编辑的设备 |
set NUMBER FLAG STATE | 改变分区标记 |
toggle [NUMBER [FLAG]] | 切换分区表的状态 |
unit UNIT | 设置默认的单位 |
Version | 显示版本 |
二)建立分区
1. 查看分区
1 | (parted) print |
使用print可以查看分区表信息,包括硬盘参数,硬盘大小,扇区大小,分区表类型和分区信息。分区信息总共七列,分别是:
- Number:分区号
- Start:分区起始位置,这里不再像fdisk用柱面表示,而是使用Byte更加直观
- End:分区结束位置
- Size:分区大小
- Type:分区类型
- File system:文件系统类型。我不是说parted不支持ext4文件系统吗?注意,parted不能直接把分区直接格式化成ext4文件系统,但是它是可以识别的。
- 标志:Flags,就是分区的标记
2. 修改成GPT分区表
1 | (parted) mklabel gpt |
修改了分区表,如果这块硬盘已经有分区了,那么原有分区和分区中的数据都会消失,而且需要重启系统才会生效。
还有我们转换分区表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大于2TB的分区,如果分区并没有大于2TB,那么这步是可以不执行的
注意:一定要把/etc/fstab文件中和原有分区的内容删除掉,才能重启动。要不系统启动就一定会报错的。
3. 建立分区
因为修改过了分区表,所以/dev/sdb中的所有数据都消失了,所以我们可以重新对这块硬盘分区了。不过建立分区时,默认文件系统就只能建立成ext2了,命令如下:
1 | (parted) mkpart |
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吗?我们现在的print查看的分区,和第一次查看MBR分区表的分区时有些不一样了,少了Type这个字段,也就是分区类型的字段,多了Name分区名字段。分区类型是标识主分区、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的,不过这种标识只在MBR分区表中使用,我们现在已经变成了GPT分区表了,所以就不再有Type类型了。也就说折磨我们很久的主分区、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的概念不再有用了
4. 建立文件系统
分区分完了,我们还需要格式化。不过我们已经知道如果使用parted交互命令格式化的话,只能格式化成ext2文件系统。我们这里是要演示下parted命令的格式化方法,所以就格式化成ext2吧,命令如下:
1 | parted) mkfs |
如果要格式化成ext4文件系统,请mkfs命令帮忙吧(注意不是parted交互命令中的mkfs,而是系统命令mkfs)!
5. 调整分区大小
parted命令还有一大优势,就是可以调整分区的大小(windows中也可以实现,不过要不需要转换成动态磁盘,要不需要依赖第三方工具,如硬盘分区魔术师)。起始Linux中LVM和RAID是可以支持分区调整的,不过这两种方法也可以看成是动态磁盘方法,我们在下一个章节中介绍。使用parted命令调整分区要更加简单。
注意:parted调整已经挂载使用的分区时,是不会影响分区中的数据的,也就是说数据不会丢失。但是一定要先卸载分区,再调整分区大小,否则数据是会出现问题的。还有要调整大小的分区必须已经建立了文件系统(格式化),否则会报错
命令如下:
1 | (parted) resize |
6. 删除分区
1 | (parted) rm |
还有件事要注意,parted中所有的操作都是立即生效,没有保存生效的概念。这点和fdisk交互命令明显不同,所以所做的所有操作大家要倍加小心。
那么到底使用fdisk进行分区?还是parted命令呢?这个完全看个人习惯,我们更加习惯fdisk命令。
七、分配swap分区
1. 分区,并修改为swap分区ID
1 | [root@localhost ~]# fdisk /dev/sdb |
2. 格式化
1 | [root@localhost ~]# mkswap /dev/sdb1 |
3. 使用swap分区
在使用swap分区之前,我们先来说说free命令,命令如下
1 | [root@localhost ~]# free |
1 | [root@localhost ~]# swapon 分区设备文件名 |
让swap分区开机之后自动挂载
1 | /dev/sdb1 swap swap defaults 0 0 |